您的位置:中国云南网 > 教育频道 > 正文

工业园不是只讲政绩的“污染园”
2014-03-18 17:59:53   中国云南网   评论:0

分享到: 收藏

  循环经济、环保节能、生态发展……环绕着各种光环的工业园区,实际上成了污染“保护伞”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日前从中华环保联合会获悉,该机构对我国内蒙古、河北等9个省区18家工业园区进行了历时两年的调研,了解到的污染状况令人担忧。(3月18日《经济参考报》)

  一些地区的工业园一方面打着“生态循环经济”的旗号获得政府审批,另一方面却纵容很多高污染企业以及小作坊的生产,甚至一些国家明令关停的污染企业,也在这里集中排污,逃避监管。记者在9个省区18家工业园区中调研发现,涉及水污染的达15家,占83.3%;涉及大气污染为10家,占55.6%;涉及土壤污染的有1家,占5.6%。数字之多,占比之高,让人触目惊心。

  虽然园区都建设得有相关环保机构,可如此看来,“有”也和“没有”差不多。想想也是,当企业和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,又谈何监管?

  但更可恶的是,渎职也就罢了,“甚至有些地方的环保工作被形象地描述为“三跑”,为污染企业跑环评、跑关系、跑总量“。试问,这到底是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部门,还是污染企业的服务部门?

  不可否认,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、刺激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确实卓有成效,很多地方也都把工业园区视作拉动区域经济的引擎。可是,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?添置环保设备必然增加企业成本,但增加成本不一定就会降低利润,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企业才会有品牌效应,经济增长也才是持续不间断的。

  报道说,工业园区成了污染大户的保护伞,但在笔者看来,充当保护伞的不是工业园区,而是凌驾于工业园区上的各级政府。没有“一把手”的默许认可,污染企业岂可如此嚣张跋扈?没有“似有若无”的政策导向,环保部门又岂敢知法犯法?

  当工业园成为“污染园”,当个体违规演变为普遍现象,该追责的就不该只是区区工业园。工业园不过是承担经济发展的载体,隐藏在其背后的追求经济增长、追求GDP指标、追求政绩成绩等的几番数字,才是导致“污染园”泛滥的根本原因。

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中央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定为“7.5%左右”,这与去年相同。连续两年主动调低增速,这是一种转变更是一种导向,大发展大破坏的观念必须破除,今后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有效益、有质量、可持续的增长,应该是环境友好、民生改善的增长。

  我们建设工业园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,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好更幸福,但所谓的“好”如果要以吸有毒的气、喝有毒的水为代价,我们宁愿不要。

  作者:龚书

责任编辑:lipeisheng  来自:中国云南网综合

相关热词搜索:No permission resources

上一篇:缘何因“色”举报不断
下一篇:女生扶起摔倒男童反遭家长冷眼:是你自己愿意扶